首页 > 历史人文

《大学语文》等教材主编、江阴籍文学泰斗徐中玉老先生逝世

线上江阴网:昨日凌晨3:35分,徐中玉先生,溘然长逝,享年105岁。说起徐中玉老先生,可能大家并不熟悉。 徐中玉,1915年出生于江阴,中共党员,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

线上江阴:昨日凌晨3:35分,徐中玉先生,溘然长逝,享年105岁。说起徐中玉老先生,可能大家并不熟悉。

    徐中玉,1915年出生于江阴,中共党员,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语文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名誉主任。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1941年又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国文学部。历任中山、山东、同济、复旦、沪江诸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著有《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选集》《美国印象》等,主编文学研究丛书7套、大学教材《大学语文》5种及《大学写作》《古代文学作品选》等。1981年,由徐中玉担任主编的全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近40年,仅全日制本科《大学语文》教材,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

1徐老与《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现在已是一门尽人皆知的大学本专科的公共基础课,解放前曾名为‘大一国文’,新中国成立后被取消,从此整整中断了三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华东师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先生和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联合发起倡议,于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把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推向全国。”

曾经,他痛心疾首地呼吁:没有这个课程,导致了大学生失去了解我国自身文化的机会。而在先生心中,“以文化人,发古启今——此为人文”,他力图以这一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熏陶滋润,提高对国家、社会的热爱与责任感,成为有思想、有热情,求真务实的人才。

于是,他为教材定下的宗旨是:一、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二、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三、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四、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

为此,《大学语文》 教材打破了按文体编写的惯常体例,改为提炼若干人文专题进行编排,所选又多为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名篇,突出人文教育这根主线,更有时代特点。

30余年后,面对“军功章”——《大学语文》目前已经修订了十版,至今起码发行了3000多万册,受益人群更是无可计数,更无可计对嘉惠后学的影响……徐先生在给友人的信里依然清醒、谦逊:“很多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将大学语文的学科发展不断完善起来……到现在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方法已经很合理了。老实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的方法上,毛病还是很多。”

早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的《大学语文》,修订却可能在永远未完成的状态。只因先生反复强调,“兹事体大,责任很重”。

2游学天涯

1915年,徐中玉生于江苏江阴一个清贫的中医之家。在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后,徐中玉当了两年小学教师,1934年凭服务证考入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七七事变后随校内迁,转入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读完大学,后入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当研究生两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辗转教书,始终没有脱离校门。

在读书期间,徐中玉师从老舍、叶石荪、台静农、游国恩、罗玉君等名师。叶石荪启迪了徐中玉从古代文论渐及现代的研究计划,运用卡片搜集资料并不断分类整理。从大学三年级起,徐中玉形成做卡片习惯,受难中也不间断:“二十年间孤立监改,扫地除草之余,新读七百多种书,积下数万张卡片,约计手写远逾一千万字。”

3不忘家国

1929年,徐中玉考入无锡省立中学高中师范科,“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的大学生去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抗日。火车经过无锡时,徐中玉毅然随同前往。

1934年,19岁的徐中玉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此时的山大,校长杨振声、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外语系主任梁实秋、教授叶石荪等等,人才济济,大师云集。在这些大师熏陶下,徐中玉不仅学业突飞猛进,担任文学社社长,也关心国家的内忧外患。

大学期间,徐中玉投身“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救亡运动,并经老舍推荐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学生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被当时的教育部从大学解聘,与姚雪垠合办《报告》杂志,因发表《彻底破产的教育部》而遭查禁。

徐中玉在《自选集》里,是这样说的:“厌恶甚至痛恨本国本族确实存在的弱点、缺点,正是由于爱,希望变好···”“我们过去热爱祖国不等于热爱旧政权,恰恰相反,很多知识分子对它持批判甚至反对的态度,因而才显示出深刻的爱国之心。”

4桃李芬芳

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方智范,在多年后,仍“怯怯”地回忆自己跨入华东师大的大门时的情形:

“那是1978年的7月,天气炎热,我们几个获得研究生复试资格的‘老’考生,在系办公室的老平房里,接受面试。

面前坐着一排古典文学专业的老师,中间一位,主持这场面试的,就是我从学生时代已闻大名的徐中玉先生。考试采取抽签的办法,我抽到一道关于元人散曲的题目,因为没有读过这支曲,先自胆怯了几分;先生连连发问,我心中一慌,更加语无伦次,额头汗珠淋漓,拼命挥动手中的折扇,却毫无用处。我只得回答‘没读过’,先生一笑,就此放过了我。后来我被录取了,但从此在系里见到先生那挺拔威严——当然是‘威而不猛’——的身影,头脑中就会映出面试时的尴尬一幕,顿时生出几分畏惧心来。”

许多学生,亦对徐中玉先生有相似的印象——如古人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形容,那是对君子的一种礼敬。

在徐中玉的弟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看来,徐老无论做什么课题,都强调求实、紧扣当下,不盲从社会思潮或所谓权威话语,形成了以传统文论为立足点塑造民族文艺学的研究格局,在业内享有崇高声誉。“在很多人眼里,徐先生所治古代文论,原本是青灯黄卷、大体与世隔绝的书斋里的学问。但先生从来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相反,他的古代文论研究关切着自己所处的时代,面对着文学现状的需求。在他对故纸堆几十年如一日孜孜汲汲整理发掘中,我们总是可以听到时代涛声的有力激荡,总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南帆眼中的先生,“视野开阔,学识渊博”。至于盼望已久的“名课堂”是这样子的:“油漆剥落的地板,几架子书,一张不大的老式书桌,一摞一摞的学术杂志,徐先生的书房一直如此简朴。几个研究生坐在沙发上,每人捧一杯热茶,上课就开始了。徐先生的课多半是引导我们围绕某一部著作,进行充分的讨论,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互相争辩。徐先生从来不限制学生的思想。”

在那时的校园里,很多同学看见过,徐先生拎一个包,一路带风疾行,犹如神行太保。在教授殷国明看来,那几乎等同于“一路小跑”:“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徐先生瘦高嶙峋,行步如飞,再加上那独特的走路姿态,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他有如此的身姿精神。”

5趣闻轶事

他曾宣布:毕业论文可用文学作品代替

在学界不时被提起的是,徐中玉在担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期间宣布,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用文学作品代替,一改以往硬性的单一考试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现任《上海文学》社长的作家赵丽宏曾以一本诗集交出了毕业论文,至今感恩老师。“除了我,作家孙颙、王小鹰当年分别拿出小说等作品。先生遵循传统之道,也大胆创新,无门派之见。他告诫我,文学创作的同时也要重视文艺理论;多读书,对创作有好处。”徐中玉一直反对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文章,在他看来,有些文学作品之所以显得灰色而乏味,就是因为作者不是从活生生的现实中,而是从若干生活的公式概念中汲取主题和形象。作家应当有一种对于人的灵敏的感觉,不仅要看到人物头发的颜色、皮肤、脸部线条、衣裳,一定还要窥见人的灵魂。

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时,系里出现了一个作家群

徐中玉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上海的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那批出了很多人才。系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研究、创作,可能情况下做了些工作,主要是靠他们自己认真学习。文化环境宽松些了,得以独立、自由发展,分配时充分考虑到了他们各自的发展前途。这批人并不是到了学校我们给他们多大的帮助,而是我们鼓励他们去写,这些人本来有点根底,上山下乡没有读到大学,后来有机会到这里读大学,就把那种经历写过来。又如现在清华大学的格非,本科是在这里读的,他教书教得蛮好,写小说也写得蛮好,他到清华大学去,需要我证明,我就说他教书教得好。”

长寿和淡泊明志有关,总说“穿旧衣服舒服”

2013年11月8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为徐中玉教授召开百岁诞辰庆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华师大校友、徐老的弟子及国内其他高校的知名教授等数百人欢聚一堂。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腰板依然笔直,精神矍铄,谈笑风生,表示“虽然年届百岁,但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老人的高寿与他的淡泊人生、不断学习、坚持散步等生活习惯有着一定的关系。徐老的女儿许平介绍:“父亲说是穿旧衣服舒服,生活十分简朴,饮食也是粗茶淡饭,保暖鞋已经打了好几块补丁。9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书桌、五斗橱、沙发、茶几、床等,没有一件新式家具,甚至有些柜面和把手都已经斑驳或是脱落了。我们总想把房子装修一下,家具也置换一下,可父亲总不答应。”

平时,儿孙们为他买的新衣,他从不享用。就连他戴的那副老花眼镜,也是地摊上花5块钱买来的。然而徐中玉也有他的“宝贝”,那就是他珍藏多年的书籍。

大家都知道,书是徐中玉眼中的宝贝。但在百岁生日之年,徐中玉捐出生平积蓄100万元和5万多册藏书,并在华东师大设立“中玉教育基金”,用于帮助中文系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100万,每一分每一厘都是这位清贫简朴的学者多年的积蓄和笔耕所得。

虽百岁心犹系教育,期颐之年不忘牵挂后辈,这是老先生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梦。“仁者爱人,智者不惑”,徐中玉便是这样一位圣贤之人。

2014年12月,徐中玉接过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奖杯,不少观众从电视直播镜头里,了解了这位学者的卓著成就———自1952年到华东师范大学执教,徐中玉先后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等。

他主编了中国文艺理论界核心期刊《文艺理论研究》,以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中文自1学指导》,他所编著的几千万字文论著作,涉猎广博,从灵动的苏轼讲到犀利的鲁迅,从雄浑的托尔斯泰谈到激昂的高尔基。

徐先生千古!

 

来源:江阴发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邮件248745074@qq.com删除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ishunhua.com/lishi/1444.html

舜华网

网站地图 |

Powered By 舜华网 版权所有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联系我们:2487450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