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科技

“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所记述的历史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但是大部分人也就把目光放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往往忽视了科技这条线,而科技对文明的推进又是如此的重要,

       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所记述的历史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但是大部分人也就把目光放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往往忽视了科技这条线,而科技对文明的推进又是如此的重要,如果对比一下从公元前后一直到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类的生活水平,你就会发现,不管今天历史学家如何分析王朝和世界兴衰背后的政治和军事原因,其结果就是普罗大众的生活没有多大改善。

       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科学理性时代,开始了工业革命,一切就都改变了……

我们对力量还是一无所知

       公元元年,古罗马的人均GDP大约为600美元;1700年过去了,欧洲大陆上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兴衰和漫长黑暗的中世纪,无数英雄人物辈出,可直到工业革命之前,欧洲人均GDP仅仅增长到800美元左右。

翻转地球到另一端,在古老的中国情况类似,西汉末年人均GDP为450美元左右,1800年后的康乾盛世时期才达到600美元左右。而工业革命发生后,欧洲的人均GDP在200年间增加了50倍,这个结果,足以证明科技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科技能够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推进如此之大呢?

       吴军博士在新书《全球科技通史》讲到,因为科技是几乎唯一能够获得“可叠加式”进步的理论,这也是古往今来科技史的精彩之处。

       纵观历史,世界文明的成就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今天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诗写得比李白、杜甫或者莎士比亚好,没有音乐家敢说自己超过了贝多芬或者莫扎特,可今天的物理学家却敢非常肯定地说他们的研究超过了牛顿和爱因斯坦,任何一个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都敢说他的技术超过了50年前世界上最好的名医。

       这就是叠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底气和原动力,因为“叠加”令每一次文明进步都精准地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对未来的理解才更有把握。

厉害的人都有厉害的方法

       古希腊人很了不起,被推崇为哲学霸主、科学鼻祖、艺术宗师、文化旗手,现在很多商业大佬都自诩是古希腊人的粉丝。少有人知的是,希腊人的文明大都是建立在新巴比伦人的基础上的。

在数学、天文学、艺术、建筑等核心学科上,新巴比伦人有着从0到1的突破,为什么能被古希腊人抢走风头呢?原来,新巴比伦人缺乏思辨能力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虽然他们总结出了很多知识点,却没有系统地发展出科学。

       而作为“学生”的古希腊人则善于归纳和演绎,并把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和科学。这么看来,新巴比伦人是因为缺乏科学思维而吃了亏。

       大数学家笛卡尔是科学方法论的提出者,他揭示了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普适方法,同时还总结出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是笛卡儿之前的科学家并非不懂研究的方法,只是他们了解的研究方法大多是自发形成的,方法的好坏取决于自身的先天条件、悟性或者特殊机遇。

勒内·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

       这些条件常常难以复制,以至科学的进步难以持续。

       好在笛卡儿改变了这种情况,令后来的科学家自觉遵循这个方法,大大地提高了科研的效率。科学步入新时代,开始从“大约”地观察进化到“精确”地计算。现在回头看笛卡尔提出的规律和步骤,就算不是从事科学研究,依然非常有帮助——严密的逻辑下有着丰富、有效的行动路线图,所以掌握科学思维的训练方法,对人的帮助非常大。

在科学上我们强调从实际出发,不做任何主观的假设,要根据事实,通过逻辑得到结论。这样的结论是摒弃了偏见的结论,是可信的、可重复的和有意义的结论。所以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这种尊重客观事实的做事方法。

       人类每一个故事里都有科技的内核

       回望全球科技的发展,一种新的技术从理论到应用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以大家都熟悉的电来举例,从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到西门子发明直流发电机,前后相隔46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普及,则要67年之久。即便是现在,从理论到应用的时间也要在20至40年左右。

       通过科技改革来提升工业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这需要足够的时间、耐心和定力,靠热钱炒概念收割韭菜的模式仅是昙花一现,或者说只不过是资本泡沫。能够活下去、活得好的创业公司,一定跟新科技、新产业牢牢绑定的。

       近年来,全世界出现了一种科技虚无主义和反智的倾向,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娱乐至死的思潮,值得我们警惕和反思。美国一些科学家嘲笑总统特朗普缺乏科技知识,甚至反智,但是恰恰是这位没有科技知识的总统知道科技的作用,并且致力于改进中小学的STEM教育,同时在移民的配额上向大学中学习STEM的外国学生倾斜。

       STEM是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这些学科的基础培养正是科技发展的底层框架。就在前不久,清华大学2019年度自主招生取消包括人文与社会类、法学类的文科专业自主招生名额,招生政策上更为倾向于数学、化学、物理、生物方面表现卓越的学生。

       不难看出,全球的政策制定者也在着力培养、贮备科技型人才,并在社会上树立一种崇尚科技的精神。人类是善于虚构故事的生物,但要对抗娱乐至死思潮和科技虚无主义,故事里必须有科技的内核才行。

“剑”指未来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时刻在引爆一些技术革命,但科技史一把双刃剑,2017年全世界专利申请的数量超过800万件,除了数量惊人,科技让我们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基因编辑、大数据医疗、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等,我们在媒体上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概念,但是它们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一夜之间冒出来?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什么影响?今后还会出现什么新的技术名词?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也让当下的人们产生了很多焦虑和恐惧。

       要想缓解和消除这种焦虑和恐惧,就要直面科技,完整、系统地了解科技发展历史,了解科技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以及在历史上,科技对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虽然不能完全判断未来的模样,但至少能知道未来的走向。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需要放到一个大的历史时期、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才能看出它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的大历史方法。

       大历史强调放眼整体,双眼尽收一张大图景,不过分关注细节。尤其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的当下,以大历史视角看问题变得亟须而迫切,单一的国家或民族,孤立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四百多年前,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喊出“知识就是力量”,它成了随之而来的欧洲理性运动的宣言。这句话至今依然振聋发聩,也是对人类文明史最好的诠释。

       当我们翻开科技史,梳理人类文明,不难发现,历史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邮件248745074@qq.com删除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ishunhua.com/shuma/538.html

舜华网

网站地图 |

Powered By 舜华网 版权所有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联系我们:248745074@qq.com